close

  本報記者 陳鴻飛
  通訊員 陽新
  衡南縣寶蓋鎮位於衡陽市東南45公里處,東臨安仁縣,南毗耒陽市,北鄰衡東縣,有“一雞鳴四縣(市)”之說。該鎮古民居群,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、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。
  10月6日,記者慕名來到寶蓋鎮,寶蓋古民居群就坐落在鎮子中央。這個古民居群始建於康熙年間,占地40畝,多為廖姓居住,目前仍有300餘戶居民住在這裡。
  寶蓋古建築群,以廖家大屋氣勢最為恢宏。其大門呈“八”字形,正應一句古話“官府衙門八字開,有理無錢莫進來”。嚮導陳映告訴記者,明朝後期,寶蓋出了一個叫廖道南的翰林大學士,深受皇上寵愛,廖道南向皇上請旨獲准,在自己老家建造“辦公室”,因此廖家大屋也算是半個衙門。其門樓兩側矗立著7根木質堅硬的大圓柱,翹檐上99個木雕龍頭在秋陽照耀下熠熠生輝。門頂正中懸掛著用朱漆寫成的大牌匾“世承先澤”,為康熙四十七年的古董。
  “康熙年間,寶蓋出了一個學富五車的讀書人,叫做思護公。康熙下江南時兩次下聖旨,請思護公到朝廷去做中書令。”陳映介紹,思護公堅決不肯做滿人的官,康熙皇帝沒有辦法,為了表示自己對漢人人才的重視,特意賞賜這塊“世承先澤”的牌匾給思護公。
  記者跨進大門,步入大廳,8根粗壯櫧樹圓柱躍入眼帘,這些柱子支撐起大廳的主體,柱子和房梁都雕龍刻鳳,栩栩如生。接著走進一個採光充足的大天井,整個大廳寬敞、空曠,一進二進左右皆有側門,是全樓幾百戶通往大廳的必經之門。大廳三進正中為供台,為後人祭祀先祖之用,石側牆壁上鑲嵌著一塊石碑,書有道光年間修繕大屋捐錢者名字和數目。
  走在寶蓋古民居群中,穿行在窄窄小巷,踏在長著青苔的石板上,仿佛歷史打開了一扇窗。透過窗口,隱約看到大紅的燈籠,高燒的紅燭,吱呀的紡車,燈下繡花的女人,臨窗苦讀的書生,令人頓生無限遐想。
  由牌樓屋、安裡屋、大屋場及探花莊4個連綴一起而組成的古民居,深巷幽幽,如迷宮一般,可謂“庭院深深深幾許”。據說1944年8月,有一小隊日軍來寶蓋樓搶劫,卻在深宅中迷路,半天轉不出來。
  “這是一座完整的三層繡花樓,當年日軍侵略寶蓋時,曾在寶蓋古民居發生一場激戰。”陳映指著繡花樓留下的機槍彈痕說,這是日軍侵華罪證。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這些彈痕提醒人們銘記歷史,勿忘國恥。  (原標題:“庭院深深深幾許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90yaxi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